梵我一如

一、瑜伽的产生

  • 婆罗门教三大主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破坏湿婆。婆罗门教徒认为这三大主神实际上是三位一体存在。
  • 瑜伽为什么会发生在印度:气候风土。对抗炎热–控制精神活动,心静自然凉:斋戒、沐浴、禁欲、林居、森林哲学、出世思想。

    Bertrand: 将瑜伽的起源与印度炎热的气候联系起来的说法,并没有直接的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支持。不过,可以推测这种说法可能基于以下几点理解:

    1. 身体活动适应性:在炎热的气候中,人们可能会倾向于进行较为温和、不太耗费体力的身体活动。瑜伽中的体位法(Asanas)和呼吸控制(Pranayama)等实践,与剧烈运动相比,可能更适合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2. 修行环境:瑜伽修行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印度的气候和环境为此提供了条件。例如,在温暖的气候中,修行者可以较为容易地在户外进行冥想和体位法的练习。
    3. 生理影响:炎热的气候可能使得身体更加柔软和灵活,从而有助于进行某些瑜伽体位。此外,炎热也可能有助于深化呼吸练习,因为人们需要调节呼吸以适应高温。
    4. 冷热平衡:瑜伽的某些实践可能帮助人体调节内在的热量,如通过冷热交替的呼吸技巧来平衡体温。

    Bertrand: 虽然这些推测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瑜伽在印度炎热气候中发展起来,但它们并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为何在其他赤道地区没有发展起瑜伽(非洲、印尼等)? ​

  • 瑜伽的产生与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有关。通过苦行,可以得到一种神秘的“热”,由此得到神通。
    • “独一之彼=生主=Linga=男根”:整个哲学赞歌笼罩在性交活动的氛围中(季羡林),男根(独一之彼)内生炽热(tapas)而有爱欲,遂勃起而现力用,有精液射出为生殖之源,世界之源。
    • 苦行本是一种原始的宗教行为,生发于男性生殖器崇拜,其导因是印度古人对男根勃起膨大坚挺的不解,误以为是热(tapas)的作用。遂想方设法使男根“有热”,多多射“光”,获得旺盛的生殖能力,以求人口的繁衍。–赵国华

二、吠陀与梵书时代的瑜伽

  • 婆罗门教特别注重祭祀,认为祭祀不仅有沟通人神的作用,而且有支配万物,乃至达成自己一切目的的能力
  • 瑜伽有很多种方式,苦行是其中之一。
    • 苦行,即以种种方式来折磨自己的肉体,婆罗门教认为苦行可以得到一种神秘的“热”,这是创造世界的原动力。
    • 在婆罗门教中,”热”(Tapas)是指通过苦行和自我克制来获得精神力量和超自然力量的一种概念。它被认为是一种修行的方式,通过忍耐、节制和自我牺牲来净化身心,实现心灵的成长和超越。通过苦行,信徒希望能够获得内在的力量、智慧和灵性的提升,以达到与神灵更加亲近的目标。这种”热”也被认为是一种对神圣的奉献和虔诚的表达方式。
  • 一开始,诸神是世界的主宰者,后来,祭祀成为了目的本身,甚而成为最高目的,当时的人们认为,诸神与祖先都依靠祭祀而得到食物,得以存活。进而,人们认为只要依据正确的规则进行祭祀,神就必须服从祭祀者的意愿。这样,祭祀的地位就提高到诸神之上。祭祀成为拥有创造一切力的神秘存在,可以与宇宙的创造者等同视之。(按:人一早就知道了如何利用“神”,只有不断捧高“神”,背后的人才能越有权力。)
  • 由于祭祀十分重要,如何正确进行祭祀就成为当时最为重大的问题。大凡祭具、祭坛、祭词、祈祷的方式、歌咏声调的高低徐疾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可能招致灾祸。(按:与中国古代的祭祀一样读书笔记 巫舞八卦​)
  • 轮回思想为何产生在印度?源于对周而复始的自然印象的观察?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花开花落。

三、奥义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属性“非”

  1. 是世界的本原

  2. 产生世界万物

  3. 蕴含无限能力,包含一切特性,逻辑上,也就没有质的规定性

    3.1 如果限定为某种规定性,则就不能包容其他规定性

    3.2 没有性质,没有形象,不被限定,无法描述

    3.3 只能用“不…,不…”,“非…非…”来表达其特性(佛教特有的遮诠法​)

Bertrand: 与道德经的“道”很接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易经的“无极”很接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与佛法中的“清净心”“阿赖耶识”“真如”很接近。

  1. 唵(om)
    • 语言声音具有神秘先验力量
    • 祭祀,赞歌由语言、声音组成
    • 语言就是整个宇宙

Bertrand: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维特根斯坦:必须保持沉默),古印度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语言就是宇宙,其力量无远弗届。东西先民对语言的认知都非常类似,西部世界的理论依据”双重意识(Bicameral Mind)从人类意识起源是通过自我对话和自省而获得的。

第二节 属性“是”

  1. 真:绝对存在,真实存在性是无可置疑的。我们无法用感官来接触它,用语言来表述它,但是,它无所不在,世界万物只是它的显现。
  2. 知:精神的,主体的,而非客体的。
  3. 乐:世界本性的圆满,追求宗教的解脱,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
  4. 梵创造了整个世界,也创造了人。因此,人这个小宇宙与梵所创造的大宇宙是相通的,人与梵在本质上是等同的–人体内蕴藏着与梵完全一致的绝对精神存在–我。
    • “我”(Atman,阿特曼,最高我,神我),已经演变为世界的本原,不是单数原意的“我”。
    • 吠陀时代,“我”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
    • 梵书:“我”指人体的主要器官
    • 森林书:阿特曼与肉体的“个我”不同,它渗入一切事物,是万物创造的原理。
    • 奥义书:既是个人灵魂,又是万物内在的神秘力量以及宇宙统一的基本原理,认为它就是梵,与梵完全等同。
  5. 梵我本是同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被禁锢在肉体中,在三界造业轮回,受苦不已。大梵才是人真正的自我,而这个小我则是人被迷失的自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力图回归真正的自我,即达到“梵我一如”的境界。使小宇宙内在的灵魂与大宇宙灵魂达到契合、和谐和统一。
  6. 梵我一如,就是回归到它由之产生的真、知、乐的本来境地。这是一个超脱生死,绝对永恒,无限幸福圆满的境地,也就是所追求的宗教解脱,即究竟圆满。
  7. 五藏说 食味所成我:肉体 生气所成我:气息 现识所成我:意识,思维 认识所成我:潜意识 妙乐所成我:阿特曼,与梵同一
  8. 四位说 醒位 梦位 熟眠位 大觉位
  9. 如何证悟自我(阿特曼)? 禅定 智慧 信仰

第三节 大乘与小乘

  1. 大乘 人法两空–凡是因缘所成的事物皆无自性,空 修行目的是普度众生,修行境界为无住涅槃 众生可依靠诸佛与大菩萨的愿力和功德转让完成解脱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般若为基础,其他仅为成佛的方便法门

  2. 小乘 人空法有–人的肉体是五蕴合和,没有常一自在的主体,无我;但认可客观世界的存在,只是随缘变迁而已。 只有抛弃现实世界–死亡,才可涅槃 个人解脱依靠个人修持 戒定慧,以戒为首。在戒的保证下,通过定的手段,达到慧的目的

第四节 大乘瑜伽修持

  • 观佛三昧法
  • 生身观法
  • 法身观法
  • 十方诸佛观法
  • 观无量寿佛法
  • 诸法实相观
  • 法华三昧观法

第五节 中期大乘

  1. 龙树中观
    • 诸法实相 条件和关系是绝对的,是第一性;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是第二性(非空非有,非一非异一切平等,无差别相) 无自性,空 关系条件,有
    • 不执著于有,不执著于空,名为中道
    • 不落边见,边见有二:空,有
    • 认识到诸法实相,全身心契合实相,即可“涅槃”
  2. 无著瑜伽行
    • 唯识无境
    • 客观对象都是人们的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幻化的假象
    • 只有人的根本心识才是真实的
  3. 华严经
    • 事法界
      • 世界万事万物,各具特征,无限差别
    • 理法界
      • 千差万别的事物内部蕴含平等同一的理性,即空性
      • 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都由清净心随缘生起
    • 理事无碍法界
      • 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法性,相互圆融无碍,两者相即相入
    • 事事无碍法界
      • 差别实际只是表面的现象,本质则是相互契合,圆融无碍、每一事法蕴含与代表了无限的万事万法
      •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多相即,重重无尽
      • 宇宙万事万物都互为因果: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一物为果,万物为因
      • 佛境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一切个体都存在,也只能存在在这整体之中;从差别和矛盾中看到同一,从对立中看到统一,从统一中看到差别
      • 清净心如大海,世界万物犹如大海的每一滴水
      • 每滴水相互圆融
      • 每滴水都具备百川之味
      • 一切事物都无尽圆融,相互包容、相互贯通、无个体区分
      • 佛与众生、净土秽土、佛国世俗均为交融统一,无差别均等

反向链接:

来发评论吧~
Powered By Valine
v1.5.2